您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速递 » 刘世锦: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非对外开放后退
刘世锦: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非对外开放后退
信息来源: 国是直通车 发布时间:2020-08-28 11:01:20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25日晚间举行的国是论坛“能源中国”第二期上表示,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

发言实录摘要如下:

我想以结构性潜能驱动国内经济大循环为题,谈一下关于中国经济复苏的现状和前景。

应该说,中国经济上半年到7月份表现总体上是符合预期的,也出现了一些超预期的亮点。比如出口,今年前几个月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专家、经济学家们,都预计中国出口将大幅下滑,但实际上7月份出口还出现了小幅增长,表现出一种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增长韧性,反映出中国出口行业能够经受大风大浪。

但现在也有不平衡,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需求的恢复,尤其消费恢复比较慢。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人口数量最多的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他们实际上消费需求是最强的,但是收入增长还相对比较慢。而且现在他们的就业状况,包括获取信贷的能力都比较差。所以这个问题到底怎样解决,可能也是我们下一步整个宏观政策需要关注的。

总的来讲,今年来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符合预期,而且如果正常的话,三、四季度有可能恢复到5%到6%的增速,全年有可能争取3%左右的增速。再看看明年,前提条件是如果情况正常的话,我们可以争取7%左右的增长率。

这个增长速度比较高,但是一定要知道这是因为今年的基础低,明年仍然是恢复性增长。我们评价中国最近两年经济增长状况的时候,我认为要把两年加起来做一个平均,平均增长5%,就说明中国经济整体增长还是不错的。

但是,我们现在确实也还面临挑战。特别是我刚才讲到的需求,尤其是消费的恢复。随着中国经济现在逐步回到常规轨道,我们的宏观政策也要逐步回归到一个正常状态,当然目前还不宜明显收紧,但我们得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股市和房市,防止泡沫再起来。另外,中国宏观杠杆率不可避免要有所提升,但我们希望基本能够稳下来,有些领域金融风险正在积累,需要适当进行控制。

国际范围来看,大国经济一般都是以内需为主。包括美国、日本等经济体,他们整个出口占GDP的比重基本上没超过20%,中国有一段时间超过30%,最近几年在20%以下,近一段时间还在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超大型的国内统一市场。14亿人口,巨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个统一市场,全世界来看还能找到第二个吗?找不到,就是中国。因此,中国有条件也完全有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国内大循环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提高内需比重;二是要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韧性。但我们现在讲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有人有一些联想、有一些误解,这个要说清楚。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想有五个特点:

01我们要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市场的变化。最近美国找麻烦,他不想开放,但其实美国之外市场还大得很,欧洲市场对中国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开放的,世界很大。

02我们要适应开放程度的周期性变化。其实美国也不是一成不变,美国会变,美国国内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对外开放也是如此,开放会有周期性变动,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

03构建更有韧性和弹性,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

04要基于规则制度进行开放。

05推动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的开放。

与此同时,我们的国内大循环靠什么驱动?我认为,中国需要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结构性潜能大格局,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主角。

其中,“1”是指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由于都市圈、城市群能产生集聚效应,带来更高要素生产率,未来10年中国经济至少70%至80%增长潜能,特别是创新潜能,可能都来自于此。

“3”是指基础产业开放竞争、提升效率,降低全社会基础性成本;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是低收入阶层增加商品消费,中高收入阶段扩大服务消费;加强基础研发、源头创新能力建设。

“2”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全方位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简单来说,“1+3+2”的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这个要做到也很不容易。回到国内大循环,其关键是要“通”,不通则痛,所以我们得找到那个不通的痛点,把它打通。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结构性潜能充分加以释放。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