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速递 » 疫情下欧盟严审外资,“17+1合作”如何发挥贸投助推器潜力?
疫情下欧盟严审外资,“17+1合作”如何发挥贸投助推器潜力?
信息来源: 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0-07-03 13:58:16

后疫情时代,在欧盟出台严格外资审核政策的背景下,中国该如何继续推动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

6月底,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研讨会暨研究报告发布会举行。会上结合对109家中国企业、117个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项目调研,首次发布《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开展投资贸易合作研究报告(2020年)》。

这份报告首次站在企业视角看待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近年来的合作,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17+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吴白乙对此表示,疫情重塑世界秩序,因此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中国与17个国家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欧洲在整个中国未来对外关系的地位会更加凸显。17+1的合作机制发挥助推器、平衡器的作用有很大潜力。”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这一合作机制诞生于2012年,当时为“16+1合作”。2019年4月,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国加入该合作机制。自此,“16+1合作”升级为“17+1合作”。

在此前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疫情当前,各方聚焦应对,原定于今年6月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峰会因为疫情原因已经决定推迟举行。

中东欧严控疫情

该报告分10部分,主要围绕中国企业对中东欧国家营商软硬环境的看法、开展投资经贸合作的困难障碍、从企业视角看中东欧地区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估、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等。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及时加入了疫情下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合作的境况。与疫情严重的西欧相比,中东欧国家的抗疫表现“可圈可点”。作为中东欧第一大国,人口超过3800万的波兰3月4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波兰政府3月9日就宣布边境管控,3月24日封城;捷克也在3月1日出现疫情后,3月16日封城。

除了及时采取限制措施外,民众积极主动的配合以及政府的硬核监管,也使得中东欧国家没有出现医疗系统挤兑的局面。“捷克、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对待疫情的反应非常迅速。”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欧洲公共卫生教授马丁·麦基曾如此评价。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别代表霍玉珍也认为,中东欧国家在抗疫方面反应比较及时、措施比较到位。在疫情对中东欧国家经济打击方面,她认为,与西欧相比,经济影响相对少一些,17个中东欧国家中,14个国家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降幅预计将小于欧盟的平均降幅(7.4%),尤其是塞尔维亚、波兰表现更优异。这为未来中企与上述国家继续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吴白乙认为:“企业走到中东欧,有了基本的成绩单,其中有亮点。当然,企业也交了学费。经过多年的实践,中企也找到了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等支点国家。未来,我们对中东欧地区的17个国家需要更加细腻的开拓,需要对对方国家更细致的了解。”

合作不停步

疫情期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脚步并未停止。中国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向中东欧国家以各种方式提供了大批医疗防疫物资,中欧班列和中国航班也不停地向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中国还向塞尔维亚派出了医疗队。

在经贸方面,每年6月在宁波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今年由于疫情走上云端。6月8~14日中东欧商品云上展举行,通过贸易对接会、直播带货等一系列活动,中东欧企业在疫情之下依旧能拓展中国市场。

6月中旬在河北沧州还举行了中国-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视频信息交流与洽谈会。会上,157家来自中国与135家来自17个中东欧国家的中小企业和机构,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共商后疫情时代的复工复产合作。第一财经记者得到的信息显示,会后共计签署了近70项合作协议或合同,涉及工业制造、贸易投资、农业、旅游、人文交流、医疗卫生等领域。

而奋战在抗疫前线的深圳华大集团也为中东欧的病毒检测工作提供了帮助,如销售核酸检测试剂盒、新建核酸检测实验室等。据华大集团国际区域副总裁熊韬介绍,华大集团向塞尔维亚捐赠了两个专门测试新冠病毒的实验室,分别位于贝尔格莱德和南部的尼什(Nis),帮助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每天的检测量合计能够达到3000份,这个数字大概占塞尔维亚总检测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后疫情时代合作新契机

随着中国与中东欧17国逐渐步入复工的正轨,未来双方的合作还将如何加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额为82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5.4%。特别是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大增,较2011年增长了80.7%。在相互投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中东欧国家在华投资超过1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逾100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化工、金融、环保、物流、新能源等领域。

对此,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建华表示,未来中国企业要抓住欧洲出台的刺激政策机会,深挖行业契机。欧盟当前提议设立一项规模7500亿欧元(约合8470亿美元)的经济恢复计划,包括5000亿欧元援款和2500亿欧元贷款。

霍玉珍则表示,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发展要转变思路,在三方甚至多方合作方面下大功夫,吸纳其他国家直接参与项目和合作。

近年来,中方已经在中东欧17国中的三/多方合作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克罗地亚、欧盟开展三方市场合作的典范项目。工程造价约为4.2亿欧元,其中85%由欧盟基金承担。

在黑山莫祖拉风电项目中,上海电力(马耳他)控股有限公司和马耳他能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同英国Vestigo基金公司、中国远景能源联合设立合资公司,形成了四方合作。

另外,位于约旦的阿塔拉特油页岩电站项目,由广东粤电集团、马来西亚杨忠礼电力公司、爱沙尼亚Enefit电力公司共同投资。该项目是中方在约旦的最大投融资项目和约旦迄今为止最大的私营部门投资项目,也是爱沙尼亚之外全球最大的油页岩发电项目。这也是一个四方合作项目,据悉下一步还在探讨五方合作。

此外,霍玉珍还强调要着眼新业态、培养新动能。“疫情对医药生产、加工提出新要求,加速5G、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对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视。因此,中国企业要善于把握、抓住上述机遇,主动了解中东欧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国内的动态。”

她举例道,比如斯洛伐克对区块链技术非常感兴趣,立陶宛则对金融科技方面兴趣浓厚。

而在疫苗研发、纳米医用口罩的生产、新材料的创造方面,霍玉珍表示,中东欧国家其实都有非常强的实力,“在充分的调研后,相信双方的合作会更有针对性,也会使得合作更顺畅”。

熊韬也强调,疫情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影响,但也让各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加大了投入,这将有助于各国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在生物卫生医药领域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应该是难得的利好。”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