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众多行业如临寒冬,中国的经济走势成为人们在疫情发展之外尤为关注的问题。
而在2019年刚刚晋升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东盟,与中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部分东盟国家也出现了确诊病例的情况下,此次疫情又会给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带来哪些影响呢?
行业遇冷,旅游业首当其冲
农历正月十五,太美国际旅行社质管部经理磨燕明和她的同事们在忙碌着处理退团退款的事宜。
“受疫情影响,我们春节期间取消出团的人数就有3000人以上,企业要承担其中的损失,运营压力还是有的。”磨燕明对本刊记者说,东南亚游是其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
太美国际的情况只是中国春节旅游市场的一个缩影,而东盟国家作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也迅速感受到了这份寒意。
据泰国旅游业协会统计,受疫情影响,春节期间赴泰中国游客同比将减少5成以上。而据越南河内旅游局统计,从2020年1月到2月3日,有超过1.3万人取消了酒店客房预订,相关单位、商家的活动减少了30%~50%,热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也减少了30%~50%。
“疫情难免会对中国—东盟相关行业产生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旅游业。”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东博智库高级研究员葛红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春节假期本来是中国游客赴东南亚旅游的旺季,但疫情的发生及各国的防疫举措显然会严重冲击这一阶段的旅游业发展。”当游客“退订潮”涌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企业也不得不面临损失分担等方面的考验。
而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会持续多久?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认为,入境旅游的恢复周期可能更长,不过出境游的增长可能在疫情结束后会迎来新一波快速增长。
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接受采访时也建议,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在加大对华抗疫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提升旅游竞争力,做好疫情过后迎接中国游客的准备。
经贸合作紧密,影响在所难免
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东盟,在今天与中国有着日趋紧密的经济依存度,这也决定了东盟各国的经济很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独善其身。
就在中国股市一片“飘绿”的时候,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股市也出现了0.4%~0.6%的下跌,越南股市甚至下跌达2.6%。彭博资讯(BloombergL.P.)已经将2020年东南亚经济展望由“轻微复苏”改为“停滞”。
而行业方面,除了旅游业,葛红亮认为贸易、会展、投资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将受到影响。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好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疫情会导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的下滑。
“因为疫情,中国消费急剧放缓,需求不振必然累及外贸依存度高的东盟国家。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国还是区域内的主要供应商,当前疫情致使中国国内供给能力下滑,进而导致与东盟之间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贸易减弱。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是区域内供应链关联度较高的国家,受到的影响相对也会更大。”李好认为,对于广西、云南等与东盟国家接壤的边境省区,边贸也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目前,中缅木姐口岸的边贸已陷入停滞,每天直接贸易损失估算在1400多万美元。
但李好也指出疫情对投资和产业的影响或不明显。“由于隔离措施等造成的制造业生产推迟等情况,短期会让区域供应链的压力增大、成本上升,但随着疫情的缓解和解除,整个亚太区域的生产体系能够很快回归正常状态。所以我个人判断不太可能出现西方某些国家预计的产业链转移现象。”李好这样说道。
人文交流,可探索新形式
2020年对于一些东盟国家与中国而言其实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如中缅、中越、中印尼都迎来了两国建交70周年,中泰、中菲则迎来了两国建交45周年,中新两国迎来建交30周年,围绕建交周年,各国都筹备了不少庆祝活动和项目。
2020年1月19日,中马文化旅游年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开幕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分别向开幕式致贺词,寄望中马两国能借此深化文旅合作。
但眼下,疫情肆虐无疑会对此前设置的相关人文交流活动产生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人员往来与档期方面,相关活动可能因此将被迫取消或推迟。”葛红亮说,“虽然原定举办的一些活动当下将难以开展,但有些活动则可以考虑推迟档期或更换形式,比如通过网络或媒体信息往来实现新的人文交流,并借此适应与服务疫情防控的需要。”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次疫情中东盟国家政府及民间体现出对华的“患难见真情”,也成为了快速提升双方民心相通水平的一个契机。
抗“疫”,需要中国-东盟携手
“面对疫情,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拿出2003年共同应对SARS时的精神,在疫情防控与防治方面加强合作,一方面一道坚定采取疫情防控政策并及时通报,做好人员撤离与救治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在检测、诊治等领域开展信息沟通、技术对话与合作。”谈及如何应对当下的疫情挑战,葛红亮说,“在应对疫情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应该共同致力于消除恐慌心理,避免恐慌与歧视对双方合作产生深刻影响;根据协定与国际条约,形成沟通磋商、共克时艰的意识,尽快确定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在特殊时期的新秩序;加强外交渠道的沟通与往来,对话促进理解,并以实际行动来统筹一切有利的资源服务于当前的防疫工作。”
疫情时刻变化,形势牵动人心。对于相关企业而言,特殊时期又应该关注什么,在形势好转后又该如何转危为机呢?
“确保保住现金流是头等大事。”李好这样建议道,例如,国际贸易合同受疫情影响无法履行的,应尽快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申请出具不可抗力证明;对新的业务机会进行挖掘,重新考虑那些利润低但现金流有保障的业务等。二是认真评估疫情带来的产业变革契机,找准新的市场合作切入点。
“疫情过后,健康旅游产业、生物医疗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投资新风口,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都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与空间;在线教育、在线体验式购物等领域也将涌现出大量的商机。”李好进一步阐释道,“这次疫情考验着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水平,也凸显了依靠科技手段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中国—东盟区域内共商共建智慧城市的进程有望加速。中国企业应强化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本土企业的合作,个性化、差异化地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互联网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中所涉及到的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都为中国—东盟企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