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❶ “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仅可以成为推动东道国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在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助力东道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潜力。
❷ 融资难仍然是大多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面临的困难,需要政府、银行、园区企业共同协作克服。
近日,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员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发布了《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一带一路”沿线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仅可以成为推动东道国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还在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助力东道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潜力。
许多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融资难是掣肘
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对外投资合作的创新模式,正日益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企业在46个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113家,113家合作区累计投资366.3亿美元,入区企业4663家,总产值1117.1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30.8亿美元。
▲受访园区的盈利情况(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
例如,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及入园项目积极聘用当地建筑公司参与项目建设,在咨询顾问、土方工程、变电站工程等多个项目中均聘请当地公司,预计共将实现600亿马币产值,可创造近60亿马币的税收,有效带动了当地建材市场及经济的发展。中国-比利时科技园(CBTC)项目也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解决了部分就业,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经贸合作区打开了世界各国互学互鉴的窗口,中国企业将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带到国外,并在当地生根发芽,为当地输送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发展中地区由依赖外部投资“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型。
同时,大多数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强调,融资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报告中,39%的受访区表示从银行获得了金融支持,61%的受访区表示没有获得任何类型的金融支持。
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研究员韦晓慧建议,从政府、银行、合作区三方面共同发力,来改善“融资难”的困境。政府可以考虑对合作区扶持资金设置专项额度;银行可以简化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手续流程,尝试开办多种抵押方式的融资业务;合作区牵头企业可以对“外保外贷”“外保内贷”“两行一金”等新概念、新提法进行专项研究,从中找出新的融资路径。
环境问题是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大部分的园区都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86%的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有专职专业人员或团队负责环境方面的工作。92%的合作区采取了一定措施尽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的环保措施。(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
举例来看,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招商引资过程当中,优先引进那些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企业;在一期2平方公里项目内的主干道全部安装了“风能+太阳能”路灯,成为埃及第一座大规模使用绿色能源路灯的园区。目前,该园区正积极探索“海水淡化”和“沙漠绿化”课题的属地化商业应用。
这不但符合“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伙伴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愿景,还符合中国政府对合作区和海外企业的总体要求。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表示,经贸合作区在促进包容性、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发展和工业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同时创造可观的就业和收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升健康和福祉,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
报告显示,一些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严格遵守当地的劳动法和安全标准,并通过培训和调解促进国际管理层和当地员工之间的跨文化理解,有很好的借鉴意义。88%的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要求其公司为当地雇员提供社会和健康保险,并确保工作安全。93%通过入区企业雇佣当地员工的方式加强与社区的联系,79%向当地社区的发展项目捐资。
▲受访园区对入驻企业的要求(图片来源:《中国“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助力可持续发展报告》)
然而,半数以上的受访企业表示,由于语言、管理方法和文化的差异,中国员工和当地员工之间的冲突成为最常见的劳工问题。
因此,《报告》认为,在合作区开发之处,制订详尽合理的重新安置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参考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最佳做法,建立可持续的劳动标准;为工人提供适合的住房;引进医疗中心和消防队等安全和健康措施来保护工人都应当是考虑在内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薪资结构、技能培养和透明通达的晋升空间则是可以大幅提高合作区的竞争力。高素质的知识分子队伍也可以反过来推动合作区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