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速递 » 关于“一带一路”,这15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关于“一带一路”,这15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信息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网 发布时间:2019-04-22 14:23:33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五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多个重大项目陆续投入运营,“一带一路”写入联合国决议……一系列的利好消息令“一带一路”赢得世界瞩目。

当然,像其他国际合作倡议一样,“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难、问题、风险、挑战,特别是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是否带来过度的债务负担等问题,外界常有误读。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欢迎各方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随时提出建设性意见,真正把共商共建共享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中“带”和“路”在哪里?

▲ “一带一路”倡议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图片来源:中国网)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种版本的“一带一路”地图、“一带一路”路线图等不绝于耳,这其实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误解。“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线状经济体,它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也是中国官方首次就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的规划方案。文件中提及了国内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方向。为数据统计的便利,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将这五大方径的64个国家作为统计范畴,但这绝不等于为“一带一路”圈定了参与范围。

2017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

划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名单、制作地图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对“一带一路”限定过范围,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机会享受“一带一路”的“红利”。

“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我们不搞小圈子,不设高门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双边合作还是三方、四方合作,只要认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我们都欢迎。我们同各国推进合作,包括一些多方和集体合作,决不针对特定国家,或是要影响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是单向的“走出去”吗?

2004-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增长了20多倍,中国正在进入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新阶段,“走出去”也确实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之下,许多国内投资者就将“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划上等号。

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之间相互投资不断加深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走出去,也包括引进来,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在鼓励资本“走出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资本“引进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国际经贸合作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帮助有需求的国家开展适合本土的经济合作。

此外,中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已经进入到大规模“走出去”的发展阶段。各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科学确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重点,不能盲目跟风。

特别是文化交流与合作,平等的文化交往,当然是双向的、互动的。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民心相通的目标不是中国文化单向的走出去,而是“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秉承包容开放原则,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同构建双边、多边交流平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和相互融合。

“一带一路”项目可以拿到政府补贴吗?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部分企业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怎样才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府是否会有“一带一路”项目补贴?

这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一种误解。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具体的国家政策,也不是帮扶企业到指定地点、行业投资合作的补贴措施,而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国际公共产品,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补充和完善。

习近平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政府主要是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才是参与的主体。政府的工作是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强调,“一带一路”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具体项目的实际推进,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并体现经济合作的客观规律。

此外,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开展的贸易和投资项目,不等同于“一带一路”项目;开展这些项目的企业也不能等同于“一带一路”企业。“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世界各国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探索实践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共同发展、民心相通和全球治理是“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企业的三重使命,三重使命界定了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规范和规则。

项目变动等同于“一带一路”推进不利吗?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设施联通方面稳步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项目所在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部分项目出现曲折变动,甚至项目失利,引发了一些媒体的猜测与质疑。

有海外智库发布研究报告称,“一带一路”投资在中亚可能会有三成以上亏损,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可能有五成以上的亏损,有媒体甚至危言耸听称“一带一路”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困难。

无论是建设者还是观察者,都应该明白,任何一项投资都会有风险,也不可能每一项投资都会百分之百成功,没有哪一项投资能够百分之百保证盈利。在企业作主体、市场化运行的前提下,项目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所说,“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推进的长期事业,但不是整齐划一的团体操,具体项目的实际推进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合作意愿并体现经济合作的客观规律。正因“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才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

从更深的角度而言,这一质疑实质上反映了部分人士对中国海外投资风险掌控的疑问。为了防止和减少风险,中国有关部委和企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和办法,对风险的评估、预警、发生风险后的处置,使“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总体风险是完全可控的。

当然,随着近期国际上保护主义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显现,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性承受压力,再加上部分国家政局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个别“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暂时遇到困难,这是发展中的烦恼,必须也只能通过相关方的共商共建加以解决。如果就此断言“一带一路”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困难,并归咎于中方的投融资合作,这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不符合事实和主流,是很不负责任的。

“一带一路”项目不透明、偏袒中企吗?

美国一家智库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一带一路”项目起始阶段透明度偏低,加上中国企业得到国家支持,外国企业一般难以加入竞争,外媒记者就此追问,许多外企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像中企一样,参与到相关项目的竞标过程当中。

事实上,只要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做仔细的了解,答案自会跃然纸面。
中国企业和第三国企业开展合作的案例数不胜数:阿联酋迪拜的Hassyan燃煤清洁电站项目是由丝路基金联合中东地区银行和国际银行组成的银团出资,由中国企业和美国通用电气共同总承包的;中国企业在越南、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不光是吸纳中国企业入驻园区,还有更多的外国企业入驻,包括越南、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等;在越南,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电力国际公司与越南煤电力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了越南永兴火电站一期项目。

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工作。我国将与有关国家及其企业一道,扩大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范围,开拓投资生产经营的市场,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联合投标、共同投资等,开拓新的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以换取政治利益吗?

 “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图片来源:中国网)

在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中,有不少是发展中国家乃至不发达国家的小伙伴。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助,这反而引发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质疑,认为有些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目的是要求中国免除债务,或向中国申请低息贷款。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方已经在多个公开场合反复重申,“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及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参与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开发援助,参与方都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建设遵循的原则是“在满足所有参与者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共同建设”。

更何况,“一带一路”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参与的,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也需要正常盈利,绝不会做“亏本买卖”。

此外,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是发展中经济体,亚非拉地区更是有许多不发达国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无论外界如何诋毁,中国仍会履行大国责任,力所能及开展对外援助,与沿线国家广泛实施旅游、减贫、绿色环保、防治荒漠化等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令合作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吗?

有外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导致一些国家债务水平过高,无法维持,也无法偿还。最常提及的就是斯里兰卡。有人说,斯里兰卡政府债务负担过于沉重,无力偿还,不得不把有关港口移交给中国。

债务问题同“一带一路”没有必然联系。

债务的成因很复杂,有多种因素。有的是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多年积累的旧账,还有国际和经济环境出现变化。中国是国际投融资市场的后来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也只有五年多时间,债务问题不应由中国来承担责任。

就以斯里兰卡为例,根据斯里兰卡央行2017年度报告,其外债总额是500多亿美元。市场借贷主要来自主权债券,占外债总额的39%。亚洲开发银行债务占14%,日本12%,世行11%,中方贷款余额仅占斯所有外债的10.6%,而且其中的61.5%为优惠贷款,利率远低于国际市场。反而是中方相关项目和贷款极大地拉动了斯经济增长,提供大量就业,大大改善民生,也将持续为斯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的贷款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中国提供的贷款“门槛低”,不附带苛刻的政治条件,使发展中国家可以有机会脱离西方的经济掌控。这被某些西方国家看做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噪音”。

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如果不依靠债务国内很难发展起来。中国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非洲国家长期以来也得到西方不少援助,但为什么发展还是很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落后。中国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体经济投资,将来会产生更大的收益,对经济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自然就会有回报来支付债务。

中国企业投资时也要讲经济效益,做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和严格的测算,还参考了信用评级。中方不是过度投资,而是量力而行。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时曾说,中国也有过债务困难,但我们想办法克服,所以实现了快速发展:“想舒舒服服地、不欠债还能过上好日子,不努力、不刻苦、不奋斗,幸福生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一带一路”是中方制造的债务陷阱吗?

比“债务危机”更“阴谋论”的,则是称中国借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