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智慧能源是新质生产力的能源体现
——访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专委会会长 赵风
综合智慧能源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开发利用形式,能够加快推进能源清洁低碳绿色转型,以数字赋能实现智慧化、低碳化发展,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体现。
近期召开的2024综合智慧能源大会暨典型场景案例发布会,以及在此次会议上发布的《综合智慧能源典型场景案例集2024》,充分发挥了行业发展风向标的作用,既展示着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又标示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那么,国内综合智慧能源发展的情况如何?中能传媒记者专访了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专委会会长赵风云。她表示,综合智慧能源新业态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涌现出众多的精彩看点,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业内相关各方对综合智慧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
供给、消费和技术支撑三个环节亮点纷呈
中能传媒:有观点显示,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也让传统能源企业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道路,对此您怎么看?
赵风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须遵循先立后破原则,作为供给侧的传统发电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同时发力,这其中就包括需要传统电站作为保障性资源继续发挥兜底作用、作为灵活性资源持续发挥调节作用,而传统电站运营方要做的就是去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对其提出的这些新要求。
能源转型的过程,就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要坚持安全、可靠、有序的原则。在此过程中,燃煤发电首先被替代掉的就是发电量,体现为机组利用小时数的不断下降,比如从5000多小时降至4000小时、3000小时,甚至更低。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煤电企业必须重新找到自身的功能定位,并进一步找到适合这一定位的发展道路,激发自身潜藏的优势,这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推动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首先,煤电具有强大的系统调节潜力。通过实施灵活性改造,大多数煤电机组的出力可以压到30%,也就是说煤电机组的调节能力范围可以达到30%—100%,更好的水平甚至可以压至20%,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可以压至10%。煤电机组出力范围的拉大,可以有效化解新能源的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问题,实现发电量的逐步替代。
其次,煤电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我国现有存量煤电机组超过11亿千瓦,仅需要投入一定的灵活性改造成本就可以弥补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问题,与新建灵活性资源相比可以大大降低系统成本,这对于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大有裨益。
最后,煤电还能提供其他类型的能源。如今燃煤发电厂开始解放思想,纷纷推倒“围墙”,积极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就近开拓能源市场,带动周围园区的发展,并且与当地的其他能源生产者、当地的能源用户进行链接,形成源网荷储互动、多能源品种互济的能源生态圈。
这样的案例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商业模式也逐渐走向成熟。一个案例是“天生港‘五位一体’综合能源供应的用户侧响应示范项目”,该项目以2台33万千瓦煤电机组为主源站,就近为用户供应热能和压缩空气;并依托用户场地建设光伏电站、充电桩,帮助用户开展市场化购电。该项目通过多品种供能方式协同耦合,实现用户侧负荷可调节,从而可以整体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每年为用户节约成本1200万元。同时,天生港电厂综合能源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13%。
再一个案例是“宁海电厂综合能源七联供及新能源示范园项目”。该项目依托4台63万千瓦、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开创电、蒸汽、热水、原水、压缩空气、石膏、灰渣的“七联供”商业模式;同时在电厂自有场地建设36.75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接入电厂配电装置,实现以电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发电+”综合能源供应体系。2022—2023年,该项目的非电收入达到4.8亿元。
还有一个案例是“铁岭市百万千瓦级风光火储配套电蓄热储能调峰项目”。该项目以2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为主源站,通过灵活性改造、热水罐蓄能及周边供热等方式,大幅提升调峰能力,从而实现火电厂与新能源的打捆送出,从机制和功能上实现了火电与新能源就近协同,大幅增加了新能源上网消纳的比例。
中能传媒: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在消费侧都蕴藏着怎样的机会和市场,又有哪些成熟案例可以介绍一下?
赵风云:能源消费侧是能源转型、绿色用能和节能减碳的主战场。在2015年新一轮电改启动之前和改革初期,用户侧基本上不怎么关注和参与能源系统运行。但是这些年的实践证明,用户侧发展综合智慧能源的容量和潜力是巨大的。
在用户侧开发综合智慧能源的主要特点是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用户自身和当地的资源,通过智慧平台就近链接多种资源,参与竞争性电力市场,增加绿色能源消费,从而实现节约资源、降低用能成本的目标,也可以为用能企业和综合能源开发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下面是几个比较成熟的案例。
第一个是“湖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项目”。该项目包括分布式电源3万千瓦、储能5万千瓦、聚合用户负荷60万千瓦(其中可调节容量22万千瓦),形成顶峰能力30万千瓦,以源网荷储一体化聚合体形式接入浙江电网,统一参与电力市场,并作为整体接受调度指令,然后根据指令再进行内部各子单元的分配与协同,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动态调节,能够有效支撑电网的稳定、灵活与高效运行。
第二个是“苏州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项目”。该项目基于苏州市实际用电情况,依托“天枢一号”管控平台,实现了动态监测、多维度负荷预测、跨域度优化调控和多元化电力交易等特色功能,构建了对分布式光伏、储能、光储一体化以及用户侧可调负荷等300多个用户管控单元,具备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功能。目前该项目已接入负荷总容量914兆瓦,其中可调节负荷232.76兆瓦,具备主网、配网、微网三级协同实时调度能力,商业模式成熟。
第三个是“麻城人民医院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该项目通过新建分布式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充分利用医院屋顶、车棚等闲置资源建设光伏项目和充电站及充电桩,并通过智能工况寻优系统实现最优运行,为医院提供高效、低碳、低成本以及高弹性的冷、热、电、生活热水等多种能源供应。
中能传媒:据说今年的案例集首次推出一批综合智慧能源创新方案和先进技术,请您谈谈这么做的初衷,并介绍几个典型案例。
赵风云:综合智慧能源领域之所以会诞生如此丰富的成果,离不开“幕后英雄”的鼎力支持,他们研发的先进技术和极具创新精神的解决方案,是综合智慧能源产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请这些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向社会展示一下其最新研究成果和主攻方向。今年征集的案例中就涌现出众多的创新方案和先进技术,它们丰富了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工具箱”,助力克服了当前能源领域的诸多挑战,是能源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比如“基于化学链矿化的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其以火电厂区内光伏为能源,利用工业固废电石渣,在无需捕集提纯和常温加压的条件下,将火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绿色低碳、具有经济价值的微米级碳酸钙产品。国电电力大同发电公司利用该技术建设了首套年产1000吨的二氧化碳矿化装置,实现了长期稳定固碳和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探索出一条传统煤电企业减碳降碳的新路径。
再比如“让供热‘移动’起来方案”。其突破了管道供热的传统,采用“一拖三”模式——一台车在热源处“充热”,一台车在路上“输热”,一台车在用户处“放热”,保证了用户供热的循环运行无缝衔接,让供热“移动”起来。该方案对于实现热力销售和输送方式多元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还有“长源武汉青山热电厂污泥高效掺烧处置项目”。该项目研发方自主研发了污泥预处理—掺烧—污染物评估全流程系统,实现多段式能量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污泥处置干化成本高、能耗大的技术难题。该项目预计可以提高污泥干化效率约12%,增加污泥处置量20%,降低蒸汽消耗量40%左右,并实现降低单位投资40%—50%。
此外还有“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方案”,该方案基于低温空气液化和蓄冷技术,将电能以常压、低温、高密度的液态空气形式储存,储能密度达到传统压缩空气储能的10—15倍,解决了空气存储和恒压释放的问题,具有大规模长时储能、安全、长寿命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突出优点,也是储能技术的又一种创新和尝试。
从内外两个方向改进和完善综合智慧能源产业
中能传媒:基于连续五年征集和评审案例的经验,您可以为从事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发的经营主体提供哪些建设性意见?
赵风云:通过五年来连续开展综合智慧能源案例征集活动,我们的确注意到一些问题,只不过前几年考虑到产业发展初期,各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有问题在所难免,同时也出于不打消从业者积极性的考量,所以一直很少谈问题、多鼓励。如今不同了,随着综合智慧能源的快速发展,也到了可以“暴露”一下问题的时候了,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最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来看,要实现综合智慧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改进和完善。而回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显然需要从项目建设、运营等内部因素入手。
首先,要充分发挥项目内部各单元的整体协同性。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应该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各环节和多能源品种之间的协同作用。我们发现有些案例的多环节、多品种集成度不充分,表现为将各独立单元进行简单叠加,仅仅将数据信息接入平台,各单元仍然相互独立,彼此并未产生协同效应,项目难以充分实现系统性收益。建议在内部各单元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好协同效益。
其次,要重视和回应用户的诉求与期望。开发综合智慧能源,既要重视投资方的回报,也得考虑消费者剩余,也就是说必须给用户带来好处,调子再高一点就是还要对社会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有所贡献,这才是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发企业走得远、攀得高的底气所在。对于项目覆盖区域的用户而言,一般没有太多机会去选择其他供能企业,所以供能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经济性外,应该更加关注所服务的用户在用能价格、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等方面的诉求和期望值,特别是要经得住与当地其他供能方式的比较,能够体现出能源新业态的独特优势,否则就会削弱综合智慧能源的社会价值,影响该领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进一步强化定制化开发理念。不同于传统供能方式,企业开发综合智慧能源需要在理念上作出改变,综合智慧能源为用户量身定做,在供能的规模、方式上需要与用户的需求高度契合。现在部分项目还是按照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确定需求,进而提前布局供能规模,然而在实际运行时由于用户负荷需求达不到预期,导致项目投资和供给能力浪费。所以我们建议要充分认识用户定制化的特殊性,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时序、分步骤地优化综合智慧能源供应方案,有条件时宜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降低单元供能规模,随着用户负荷的发展而逐渐增加开发量。
中能传媒:目前,在政策机制方面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以利于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
赵风云:首先要提升和发挥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的聚合作用。提升项目各单元的协同能力,不仅是开发企业的问题,也需要外部政策的配套支持。外部环境需要认可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独立的聚合商身份,并赋予其对等的责权利。但我们发现有些项目并未得到相应的身份与功能认同,在实际运行时被迫拆分为若干独立单元去分别参与不同市场。所以,建议政府进一步明确项目聚合商的市场主体身份及地位,认可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经营主体参与调度和交易。
其次应完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发核准过程。综合能源项目虽然体量不大,但内部构成往往比较复杂,包含若干子项,涉及源网荷储多环节、电热冷气水多品种,这些子项需要一体化规划、设计和建设,然而基于现行政策它们又分属不同专业,归不同部门备案或核准,如此大大增加了综合能源项目核准与备案的难度,推进一个体量极小的综合能源项目甚至难于一个体量比自身大得多的传统项目。因此,建议单独归类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允许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整体进行核准或备案。
当前迎来发展综合智慧能源的大好时机
中能传媒:请您就综合智慧能源发展的前景作一下展望。
赵风云:在践行“双碳”目标和推进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综合智慧能源已经发展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在用户侧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整个电力系统的末端发挥作用的局域新型电力系统新业态,当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首先,能源政策为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提供了极大利好。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指出,建设智能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综合智慧能源行业正在践行这些新业态,并已经形成很好的经验。
今年7月,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坚持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并指出,聚焦近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方向开展探索,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同时明确,创新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重点在分布式新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型主体发展较快的地区,探索应用主配微网协同的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强化分布式资源管控能力,提升配电网层面就地平衡能力和对主网的主动支撑能力。上述这些新提法以服务能源转型为基础,以消纳新能源为目标,以主配微网协同来畅通能源输送通道,建立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提高就地平衡能力和对主网的主动支撑能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新型主体,这些要求正是综合智慧能源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新政策为综合智慧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会。
其次,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提供了有益参考。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我们拥有海量的用户需求、巨大的市场机遇以及高涨的投资热情,此外还有绿色金融的支持;同时,我们还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储备;另外,我们还拥有丰富且不断完善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实践证明,综合智慧能源符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方向,我们将持续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克服存在的不足,不断加大开发力度,用综合智慧能源的“小切口”解决能源转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问题”。
最后,综合智慧能源将为所有有志者、创业者提供职业发展的舞台。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是能源央企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是传统能源转型的新业务,是新型经营主体进入能源电力行业的新机遇,是绿色能源投资者的新天地,是能源用户节能减排、降本提效的新机会,是就业者理想的职业选择。所以,我们对于综合智慧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