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物窜进电箱,小鸟在铁塔筑巢,线路出现破损,设备温度异常……诸如此类的电力设施隐患缺陷,如果靠人工去现场一点点查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在深圳举办的南方电网2024年生产域AI(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竞赛,正在用AI解决实际问题。
来自全国科技企业、高校、电力企业的48支队伍闯入决赛圈,他们在计算机前大显身手,选择模型、调取算力、调整算法,用AI这双“千里眼”就能远远发现电网生产领域的一处处隐患。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南方电网公司正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专项行动,通过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运营服务,有序推进电网人工智能场景建设、智能客服推广以及生产、调度等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建设等,探索释放“AI+电力”的无限潜能。
AI研发覆盖电网生产域
南方电网公司输配电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力生产场景丰富、数据量大、AI应用需求急切,希望通过各方力量联合攻坚,推动AI产学研用全链条贯通,挖掘AI的更高价值,加快应用步伐,促进行业数智化转型。
实际上,在生产领域,南方电网公司已开展了不少“AI+电力”的探索,并实现多个软硬件设施在行业内的首次落地应用。
比如,研发行业首个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大瓦特”,已具备意图识别、多轮对话、总结提炼、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可视化数据服务等能力。
近日,“大瓦特”在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发布上线并投入实体化应用,能高效识别出鸟巢、飘挂物、瓷质绝缘子破损以及绑扎带缺失等6项配网典型缺陷隐患,整体对积水渗漏、小动物侵扰等异常识别率达80%以上。
“电力鸿蒙”是南方电网公司基于开源鸿蒙与开源欧拉基础上自主研发的行业首款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系统具有即插即用、安全可靠、快速适配、开放共享等特点,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引领电力生产环节上亿级设备的接入。
目前,系统已接入南方五省区多地声学成像监测仪、智能配电房,为电网数字化作业赋能,提升工作效率。“搭载电力鸿蒙操作系统的声学成像监测仪使用后,为数字化装备采集多维度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上传和设备状态远程问诊,设备健康度分析效率提升80%以上,提高了设备运检质量。”广西电网公司来宾供电局生产技术部经理李继初说。
AI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加,AI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南方电网公司将AI应用从电网侧延伸至电源、负荷、用户等系统环节。
在电源侧,南方电网建成新能源调度运行管理平台,收集海量电源数据,风电、光伏日前预测准确率分别达85.0%、91.1%。并且,南方电网公司自2015年起就开始了“云+AI”的技术路线摸索并举办五届调度AI大赛。基于调度云的强大算力,南方电网投运全国首个AI系统负荷预测平台,到2022年,在负荷预测方面实现网、省两级调度无需人工、仅靠AI的“单轨”运行,AI负荷预测平均准确率达到97.4%。
“基于AI方法是新型电力系统调度决策的必由之路,跨区域新能源波动性耦合正带来系统运行方式变化剧烈。南方电网结合自身实际,将AI调度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浙江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祖毅表示。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AI技术应用也愈发广泛。在海南,南方电网把AI技术应用到电费管理上,利用AI自动学习算法,总结归纳历史核查数据特征,解决了依赖人工经验判断导致工作量大、质量不高、效率低等问题。“电费实现了智能核查,派发电费异常复核数量不断减少。”海南电网公司客服中心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全省异常复核数量可较改革前减少63%。
在“世界工厂”广东东莞,AI技术能为企业做“能效体检”。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业机器人、注塑机、数控机床等智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的公司,随着出口订单不断增加,该公司用电量近来大幅增长。广东电网公司东莞南区供电局运用先进的AI电力大数据手段,深入剖析企业设备效率、能耗、电量及电费等关键指标,为该公司提供能效诊断分析服务,助力其节能降耗,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之一,南方电网公司首创性利用城市营业厅资源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利用AI机器人在电力营业厅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开启了普惠金融营销新模式。目前,全网已有150个营业厅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6月5日,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奖(Super AI Leader Award,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TOP30榜单公布,南方电网公司研发成果“驭电智能科学计算大模型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规律研究”入选。该成果通过构建AI驱动的智能科学计算体系,开发电力系统预训练大模型,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规律研究、系统规划方案和运行方式生成与优化、在线安全分析、现货市场运作等多种场景。
未来,南方电网公司将继续拓展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探索“AI+电力”潜能,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