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委员单位动态 » 赋能中国形象!中核集团两案例上榜!
赋能中国形象!中核集团两案例上榜!
信息来源: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3-11-30 15:39:33

  11月27日,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形象 共促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指导,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承办。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谭作钧,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汪鸿雁,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出席论坛并致辞。

  会上,中核集团两案例入选“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案例征集”优秀案例,其中中核华兴申报的《“巴工”阿根的“传奇历程”》入选“2023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及“筑梦人物故事类专项案例”;宣传文化中心申报的《擦亮“国家名片”,讲好讲活“双龙出海”故事》入选“国际传播创新类专项案例”。

  本次评选活动以“挖掘典型案例、建设企业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为宗旨,深入挖掘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建设故事,总结分析中国企业在品牌形象塑造、社会责任价值、可持续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更多企业“走出去”提供有益借鉴。

  本次论坛设置3个平行分论坛,中核华兴出席并作交流发言,围绕《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核华兴力量》主题,深入解构中国企业全球形象内核,探索文化赋能中国企业全球形象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一直以来,中核集团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致力于项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美好、文化繁荣兴盛,向国际社会讲好讲活中国核工业的故事,擦亮国家名片,不断积极塑造负责任、有担当的央企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案例详情1

  早在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就在中国与巴基斯坦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由中核集团承担的巴基斯坦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作为国家实施“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成果,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带一路”之上。

  案例《“巴工”阿根的“传奇历程”》以巴基斯坦籍工人“阿根”的视角见证了中核集团在为巴基斯坦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为像阿根一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成熟的核电产业工人,实现了文化的融合。“阿根们”就像是一座桥,拉近了中巴人员间的距离。

  “巴工”阿根的“传奇历程

  阿根是中核华兴的巴基斯坦籍工人(简称“巴工”),在巴基斯坦核电现场一干就是30年。提起阿根和他的“传奇经历”,很多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核电建设者都会竖起大拇指。

  1991年12月,中国政府与巴基斯坦签署恰希玛核电站合同,中核华兴成为首个承担海外核电施工任务的企业。作为全球核电建造龙头企业,中核华兴承担了中国出口海外的全部6台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

  2024年,巴基斯坦第7台核电机组即将开工建设。

  从恰希玛核电站C1-C4号机组到 “华龙一号”海外首座工程卡拉奇核电站K2、K3机组,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承担出口核电建设的30年间,在为巴基斯坦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为像阿根一样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培养了一大批成熟的核电产业工人。数以万计的巴工投身核电建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改善了家庭的状况,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地道农民的“司机路”

  1973年,阿根出生在巴基斯坦恰希玛斯林彼村。由于自小家境贫寒,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识字,作为家里的老大,很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993年8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正式开工,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高科技成套出口项目,该工程建成后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恰希玛核电站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平原柴尔沙漠的西北部,距离阿根的家只有10公里。时年20岁的阿根听到这个消息,通过自荐,来到华兴公司海外项目部应聘。凭借着“磕磕绊绊”的汉语言专长,阿根被正式录取加入中核华兴外聘员工的团队,成为中核华兴的一名海外核电建设者。没想到,从此以后,阿根参与了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核电站建设的全部历程。

  因为中核华兴项目部刚成立正缺人手,阿根当天就被安排在砂石场上班当力工。阿根皮肤黝黑,长着巴基斯坦标志性的大胡子,但是人非常精神。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中核华兴项目部在现场开设了汉语培训班,专门教巴工学汉语。开班一阵子后,大家发现阿根学得特别快,核电项目建设现场有许多专业的名词,他很快就能理解,不到半年就能说不少中国话。再加上阿根做事任劳任怨,项目部安排人做阿根的师傅,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

  这期间,阿根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驾驶蹦蹦车,但他不满足于此,渴望学到更多劳动技能。两年过去,阿根又先后学会了开装载机、叉车、混凝土罐车、小汽车等车辆,获得了8项驾驶资格授权。

  “说中国话,开安全车,为中巴核电建设服务!”成为阿根的口头禅。1996年,阿根由于工作出色,被项目部调至机关小车班,成为项目部小车司机和管理巴工司机的班长。

  每天开车穿梭在核电建设现场,看着核电站一天天长高,阿根是幸福的,因为他是核电建设大军的一员。

  阿根行车175万多公里,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和行李物品丢失事件,连续多年获得“巴工安全先进个人”和“优秀巴工”称号,能力和态度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认可。

  自学成才的“土翻译”

  从恰希玛核电站开始,阿根迷上了学习汉语,他说他感觉汉语很美很好听。无论上班间隙还是下班后,他都会主动向中方员工请教,“这个叫什么,做什么用?”问话是他向中方员工学习汉语的窍门和习惯。

  虽然没上过学,但阿根天生聪慧,勤奋好学,什么事只要你比划一下他就能明白,汉语听几遍他就会说,一些内容实在记不住他就会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自己琢磨的文字和符号来记录。靠着这股拼劲儿,日积月累,阿根成为恰希玛核电站汉语说得最流利的巴工,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如今,阿根能用中文熟练背诵“安全十条红线”,每天早班会他会组织巴工背诵。参加完技术交底后,他会拿着大喇叭对巴工翻译一遍,他负责的区域,各工序井井有条。几年来,阿根组织巴工班前会以及新巴工入场培训131场,培训巴工1.2万人次,项目上流传一句话“阿根做事你放心”。

  因为汉语好,他还承担了一份特别的工作——翻译。他给中巴员工做翻译和向导,辅助中巴员工沟通交流,帮助协调巴工,调解中巴员工之间的纠纷,偶尔还为来访领导和专家做翻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阿根是自豪的,因为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座桥,拉近了中巴人员间的距离。

  核电现场的“父子兵”

  结束在恰希玛核电站的工作后,阿根辗转1200公里,从恰希玛赶到卡拉奇。不仅他来了,一大批巴工也陆陆续续从恰希玛赶来。那时正值卡拉奇核电站K2K3项目开工一年多,项目进入建设高峰期,阿根和其他巴工的到来为项目建设充实了人员力量。

  项目部特意给阿根发了一套中核华兴员工工作服,他成为身着华兴工作服的首位巴工。阿根手捧工作服如获至宝,回想着20多年前穿着破旧的长袍刚到现场时的场景,一双糙手轻柔地抚摸着这套衣服,脸上写满了骄傲和自豪。

  阿根被安排在核岛队工作,负责车辆驾驶、管理与调度,还承担巴工班前会的组织培训、安全教育,担任新巴工入场的培训师,负责核岛办公区所有中巴员工饮用水管理和发放。尽管工作繁杂,但阿根从无怨言,经常主动帮助他人,勤勤恳恳地把各项工作做好,大家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朴实的巴基斯坦汉子。

  后来,阿根先后参与核电项目管理的海外员工招聘、培训、交底、工资发放、员工质量安全协调、机械操作等一专多能的工作多面手。2017年6月,项目部关心优秀巴工,特意招聘阿根的儿子伊布达来项目部工作。得知这一意外的好消息,阿根喜极而泣。阿根与儿子伊布达父子二人同时参加 “华龙一号” 建设,同台向巴工兄弟宣贯安全知识和要求,受到巴工普遍欢迎。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阿根说他很感谢项目部的关心和中方人员的帮助,很多人很多事他都一直记在心底,会记一辈子。

  阿根兄弟的“中国梦”

  参加核电建设前,阿根的家庭很贫穷。父母和兄妹4人挤住在两间土坯房里,全家人靠种地糊口,过着饔飧不济的日子。

  2013年,靠着干核电攒下的工资,阿根家里盖起了5间砖瓦房,并通上了水电,为年迈的父母建造了“安乐窝”。同时,弟弟妹妹也相继成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如今,阿根一家在当地算得上一个富裕而幸福的家庭。

  2021年,阿根的第二个孙子出生,乐不可支的他,按中国风俗给同事们发了喜糖,脸上幸福洋溢,嘴里不停念叨:“我有两个孙子了!”

  自恰希玛核电站建设伊始,阿根就跟着中核华兴干,他见证了中核华兴在巴基斯坦的核电建造传奇。经由阿根介绍的亲戚、朋友陆续进入中国核电项目工作,阿根在当地已经成了“权威”人物,成了我们中国在巴基斯坦核电项目最棒的代言人。

  2019年年底,中核华兴在建的卡拉奇核电建造取得良好的建造业绩,为鼓励为核电建造做出贡献的优秀海外员工,华兴公司邀请巴基斯坦的优秀员工来中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中核华兴总部特别颁奖,并带他们在北京、上海、南京参观。大伙儿在北京看了天安门、爬了长城,在外滩看了东方明珠,在南京感受了六朝古都文化,坐了高铁感受了中国速度。阿根站在雄伟的长城上,饱览着无垠风光,用流利的汉语说:“感谢中国给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作为一名核电建设者,我非常自豪。”

  文化交流结束回到巴基斯坦后,阿根迫不及待向身边人讲述了中国故事:“中国的高铁非常快,天安门很雄伟……”大家津津有味地听着,从此,成为优秀员工这个念想在更多巴基斯坦员工心中生根发芽。阿根动情地说:“30年来,核电建设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我感到无比幸福、自豪和荣耀,中核华兴好!中国好!”

  巴基斯坦当地时间早上6:30,卡拉奇核电建设现场。站在数百名整齐的巴基斯坦籍工人(简称“巴工”)队列前,阿根熟练地带领大家用中文朗诵“安全十条红线”。这早已成为 “华龙一号” 海外核电建设现场的一道亮丽风景。

  阿根只是巴基斯坦员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可以说在巴基斯坦涌现出了无数个‘阿根’,他们通过在中国企业工作,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自我价值,改善了生活条件。

  恰西玛核电C5机组即将开工建设,以“阿根”为代表的的一大批海外员工继续着未来核电建设的憧憬,继续着“阿根”的核电故事。

  案例详情2

  案例《擦亮“国家名片”,讲好讲活“双龙出海”故事》展示了中核集团向国际社会讲好讲活中国核工业的故事,向世界宣传好华龙一号、玲龙一号,持续提升双龙国际品牌影响力,广泛传播我国核工业人和平利用核能所做的不懈努力,为我国核工业走出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擦亮“国家名片” 讲好讲活“双龙出海”故事

  核电是我国两张走出去“国家名片”之一,是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向国际社会讲好讲活中国核工业的故事,展示中央企业良好形象,擦亮国家名片,广泛传播我国核工业人和平利用核能所做的不懈努力,为我国核工业走出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既是责任使命,又是迫切需要。

  面向海外讲好央企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以宣传“双龙出海”为主线,做好海外传播议题设置,在搭建及时、畅通的传播渠道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全年统筹策划了一系列国际传播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讲好讲活中国核工业故事,进一步凸显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发展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

  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核工业声音,不断向世界宣传好华龙一号、玲龙一号,持续提升双龙国际品牌影响力,在营造集团公司国际良好形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明确主题,展现一带一路“华龙之花”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启动10周年。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5号机组(采用华龙一号技术)于当地时间2023年7月14日破土动工,这是中核集团在一带一路上浇灌出的又一朵“华龙之花”

  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不断细化宣传计划,从内容策划、推广渠道上进行全面设计和部署,并与上级部委、集团公司总部、工程总承包方充分沟通,从全球视角、中巴合作、国家倡议、集团发展等角度全面分析此次宣传重要意义,确定宣传主题——“国家名片”再次闪耀“一带一路”,突出这是华龙一号成功“走出去”的又一台核电机组,标志着华龙一号海外批量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传播面向海内外,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在向主流媒体包括央视释放相关信息、报送选题的同时,还和媒体进行了充分沟通,了解其稿件要求,打通海内外全媒体宣传渠道,针对不同传播平台,预先准备多个稿件版本,精准“喂料”。

  本次面向全球公众策划发布重磅新闻,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巴基斯坦本地媒体、海外商业媒体等纷纷关注和报道。同时,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持续做好舆情引导,为此次宣传全方位保驾护航。通过多轮次链式传播,取得了多渠道、多语种、全方位的海量传播效果,有效提升了“国家名片”华龙一号的国际影响力

  截至目前,本次宣传相关报道或转载超1000篇,全平台传播量约3000万,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舆论关注热潮,达到近年来中核集团海外传播的一次高峰。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CGTN国际台、中新社、中国日报、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网、国际在线、环球网、中国青年网、中国能源报、人民政协网、新华报业网、中国报道、今日中国、能源界、凤凰网、观察者、第一财经、中国科技网、视界中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官微、巴基斯坦华商特刊、Government of Pakistan(巴基斯坦政府推特)、DAWN(巴基斯坦黎明报)、The News International(卡拉奇新闻报)等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

  活动报道结束后,为了延续此番海外传播热度,加大海外传播力度和效果,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积极与中国日报合作,联合策划开展“走进新中核·全球看华龙”融媒体活动。邀请中国日报外籍记者,2019年参观过华龙一号建设的英国小哥“老衲”(Nathan)组成采访团重访中核集团福清核电,通过采访、参观等形式采访,进一步展示“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擦亮中核集团品牌

  内外结合,实现玲龙宣传同频共振

  2023年8月10日,中核集团海南核电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吊装成功,是玲龙一号核岛设备安装关键路径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节点,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式小型堆建造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为进一步营造中核集团国际良好形象,持续提升玲龙一号国际品牌影响力,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的指导下,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牵头以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吊装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以“探访玲龙之心”为主题的“走进新国企·全球看玲龙”融媒体活动,实地探访海南核电基地,借力各媒体中英文等多语种渠道,向国际社会发出中核声音、讲好中核故事。

  活动中,来自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外文局新媒体国际中心、中国科协等上级部委宣传部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CCTV4)、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环境报、中国能源报、中国电力报、海南日报、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的40余名记者及网络正能量骨干走进海南核电基地,现场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并面向全球公众发布这一重磅新闻,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相关报道或转载6000余条,全媒体平台累计传播量超亿次。其中,中央网信办对活动英文稿件进行了全网推送;央视报道方面,获CCTV《新闻联播》等栏目多角度、多频次播报相关内容22条;CGTN新媒体全平台发布“玲龙一号”相关报道13条,传播量共计超900万;中国日报报道方面,国内外共发稿14条,包括微博、Youtube、Tiktok、Facebook、Twitter等平台,国内传播总量超200万,海外传播总量超400万。

  中国日报派出外籍记者,英国小哥“老衲”(Nathan)团队来到玲龙一号工程现场,通过外国人视野进行专题报道,在海外多平台发布视频4条,取得了播放总量200万的好成绩

  整体来看,本次宣传活动实现了海内外全媒体同步宣传、同频共振,新华社、中国外文局新媒体、国资委网站、国际在线中英文稿件播发,中国网及新媒体中英法三语齐发,中国日报外籍记者专题呈现,中国环境报专版报道,WNN、ENGINEERING NEWS、TECH TiMES、RAILLY NEWS等国际媒体同步刊发吊装消息。集团公司自有平台方面,微信号、微博、知乎、抖音、快手、B站、强国号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报道,中国核工业报通版报道。其中,知乎平台发布话题“全球首个陆上商用小型反应堆「玲龙一号」核心模块吊装成功,具有什么意义?它为什么被称为「核能充电宝」?”邀请玲龙一号总设计师宋丹戎入驻知乎亲自回答,话题登上知乎热榜第8名,传播量超50万,精准传递集团公司声音,良好地实现了企业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双重效果。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