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安徽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迎来一批新客人——120多位安徽芜湖新一届政协委员漫步于水杉林间,感受着这片水域焕发的勃勃生机,对这座尾水浇灌出的“网红湿地公园”频频点赞。
▲芜湖市政协委员参观江东水生态公园 长江环保集团供图
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曾经是一片堆满了建筑垃圾的滩涂荒地。如今,经过整治修复,打造成一处人工湿地,成为一座风景怡人的休闲公园。公园里,“水藻+食藻虫+鱼虾+水鸟”形成食物链生态系统,辅以人工曝气,达到了在园区内实现污水生态净化的效果,与不远处的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共同构建起绿色循环的生态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此次参观活动的讲解员、三峡集团芜湖水务公司副总经理王宽说,“在今后的运营管理中,我们将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开展日常巡检、养护,维持公园内部生态完整和平衡,切实改善城市水环境。”
从一座座生态公园、污水处理厂,到一艘艘电动游轮,从长江大保护项目工地,到长江珍稀动植物研究所……三峡人正以昂扬饱满的工作状态,肩负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使命,踏上新征途。
系统治理 深耕污染防治
▲江西九江双溪公园 长江环保集团供图
江西九江的双溪公园里,潺潺溪流,繁花掩映,游鱼戏水,蜻蜓飞舞。入园的市民一定想不到,这座生态公园底下“藏”着一座污水处理厂——得益于地下全封闭微负压设备及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生物除臭方法,九江两河污水处理厂里无异味、无噪音,污水臭气在悄无声息中完成达标排放。
地上造绿、地下治污,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而且,经过处理达标后的尾水在地面公园景观水渠“遛达”一圈,还能得到深层净化,可谓深藏不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听了深受鼓舞。”三峡集团九江三峡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宇洛说,“两河污水处理厂以污水处理为核心,融入环境教育、智慧管控、生态公园等多项功能,形成了‘一厂两中心’的生态公园综合体。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运营管理,力争将它打造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展示的新名片。”
▲安徽六安苏大堰湿地公园 摄影:胡九思
溪流、浅滩、栈桥、绿树、花海……这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城区东北角的苏大堰湿地公园,公园采用近自然的生态方式对城区三座主要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一步净化改善,用以削减入河污染物,还利用污泥消化产物作为花海的营养土,实现“污泥变花海”,解决污泥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延续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也是现代化、时代化的新表述、新要求。”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副总工程师陈凤梅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苏大堰项目以水为脉,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实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协同治理,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实现生态农业、示范农业、观光农业三大板块的联动,把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落到实处。”
创新驱动 助推绿色发展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湖北宜昌港汽客运站的游客排着长队,准备登上游轮赏景。泊岸等待的“长江三峡1”号,是由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与湖北三峡旅游集团共同投资建造的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它利用清洁水电驱动,一次充电可续航100公里,主要在宜昌两坝一峡、长江夜游、三峡升船机等旅游航线运行。
▲“长江三峡1”号驶入三峡升船机 摄影:汤伟
自今年3月首航以来,“长江三峡1”号游轮接待游客9万多人,航行里程约4500公里左右,累计充电60万度,相当于节省柴油130吨,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零污染、零排放”绿色船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长江电力三峡电能技术管理部副主任蒋卓宇说,“未来,我们将以‘长江三峡1’号建造运营为起点,推动长江船舶绿色智能化,为交通领域实现绿色发展目标贡献三峡力量。”
▲镇江泓润科技一期项目厌氧消化罐 泓润科技供图
在长江下游江苏镇江,餐厨收运车正在来回奔忙,它们每天穿梭在镇江市区内近1000个回收站点之间,将140吨左右餐厨废弃物带回厂区。和这些餐厨废弃物同时进入厂区的,还有来自三个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约120吨污泥。这是三峡集团江苏镇江泓润生物质能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全国首家“餐厨废弃物与生活污泥协同处置”示范项目,通过协同处理,将餐厨垃圾、污泥等废弃物转化成沼渣、沼气、毛油,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产生“1+1>2”的效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镇江泓润科技综合部主任顾颖说,下一步,我们将把餐厨污泥协同处理的模式经验在长江沿线城市大力推广,力争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做出示范,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生生不息 保护生物多样性
11月下旬,湖北宜昌黄柏河边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流水苗种培育车间的近百个蓝色苗种培育池里,装满了体长十多厘米的中华鲟——有的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有的不时把脑袋探出水面,有的静静地躺在水底一动不动。它们是今年9月底孵化的中华鲟宝宝,到明年4月,这批中华鲟宝宝将长到三十厘米左右。届时,它们将回到祖辈们生活的地方——长江。
▲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中华鲟繁育车间 摄影:黄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鲟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李志远说,“持续四十载攻坚克难,中华鲟首次全人工繁育及放流、首次人工合成催产剂催产、首次大规格苗种培育、首次全人工子二代繁育、首次单雌性繁殖、首次破译中华鲟全基因组信息、建立中华鲟种质和遗传精准管理体系,都在三峡集团的不断探索下取得了成功。自1984年起,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近530万尾,为补充中华鲟种群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到珍稀鱼类保护中来。”
“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一下子就想起4年前总书记来三峡坝区种植楠木的情形,他说‘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长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的黄桂云说。
▲疏花水柏枝的花和果实 资料图片
而今,三峡大坝右岸的长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成片的苗木分类摆放在道路两侧:珙桐、连香树、马褂木在阳光下自由生长,疏花水柏枝伸出纤细的枝条在风中晃动它的种子,红豆杉、三尖杉、紫楠等植物正在结果……每年它们中的一部分都将回归野外,推动该植物的种群恢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黄桂云说,“现在,我们已迁地保护三峡濒危珍稀特有资源性植物1300余种2.9万余株。未来,我们将利用培育出的植物,继续开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为长江两岸留住绿色和希望贡献力量。”